随着互联网对人们衣食住行的高度渗透,类似美团、滴滴等平台背靠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成功。而在相对传统的物流行业,近两年来才开始其移动互联网化进程。近日,人民网在上海对干线货运O2O第一品牌运满满创始人张晖进行了专访,畅谈“互联网+物流”的故事。
时间拉回到两年前。张晖回忆当时专程到四川成都的传化物流基地调研时,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:一个偌大的广场上,成千上万辆重型卡车整齐停放。他们的主人——中国最具公路色彩的卡车司机们来自五湖四海,奔驰成百上千公里而来,此时正团团围着广场上的一块块小黑板,嘴里念念有词。那些吸引众人目光的黑板,密密麻麻地写着当日的配货信息。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卡车司机而言,黑板上那一行行粉笔字就是他们的职业生机……
“司机跑上千公里就是来这里看一块小黑板,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?!”张晖怎么也想不到,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如此迅猛的21世纪,货运物流行业仍然延用这样“落伍”的商业模式。
货运物流行业的痛点,被张晖一眼看穿。
两年后,张晖的身份已经是智能配货平台“运满满”的CEO。用了2年时间,他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,基本解决了货运物流双边信息不对等的行业症结,几乎重构了整个干线货运的行业生态。
如今, 多达350万的卡车司机,无需再为货运信息交换的迷茫而烦恼——在货站、在他乡、在路上,打开手机,轻触屏幕,就能用“运满满”轻松完成最合适最精准的货源匹配——占中国干线货运从业总人数70%的他们,已经用最互联网的方式,享受到“互联网+物流”的时代红利。
趟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浪
张晖,先后供职于华为及中国联通,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,负责阿里巴巴B2B项目的销售工作,先后担任过上海、广东大区的总经理。2011年离开阿里后,张晖在南京成立了一家小语种B2B公司。
然而,时势呼唤英雄。
从2010年开始,以iPhone4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爆发式发展,几年时间,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呈量级增长。张晖属于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。近几年来,移动办公成了张晖的主要工作习惯,曾经每天必需的电脑甚至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尘。
“事情要做大,必须趟上时代这个大浪!”凭借互联网老兵的敏锐嗅觉,张晖越发感到,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彻底来了。
2013年,移动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滴滴打车获得腾讯集团1500万美金的B轮融资。这款风生水起的“打车神器”,才上线一年就引起全国关注,持续颠覆着传统打车行业的利益格局。这对张晖触动颇大。
一次,在和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、滴滴CEO程维的聊天中,张晖第一次注意到货运物流行业。同样出身阿里的王刚当时判断货运界正在迎来拐点,他告诉张晖:“滴滴做人和车的匹配,你可以做货和车的匹配。这是个长尾市场,行业缺少大平台,机会巨大。”
“一块小黑板上写上需求,进行人工撮合。除了交易方式原始、信息化程度低,这个领域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2%,新兴创业者几乎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,群龙无首的散乱格局非常适合做一家平台型的公司。”奔赴全国各地调研了两个月时间,成都传化物流基地的一幕让张晖下定决心。
滚雪球般布局全国
2013年夏天,定位为“国内首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免费手机APP智能配货平台”的“运满满”,在上海成立。
不过,张晖一开始远远低估了在这个行业进行创新的难度。获取第一批用户就是一场硬仗。
由于物流配货市场往往地处偏僻区域,地推团队因此不得不驻扎在郊区廉价旅店的大通铺,点对点去说服车主们试试产品。用户年龄结构层偏大、无APP下载使用习惯……要实现传统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化并不简单,难题一个接一个出现。
“好在我们的地推经验丰富。我的初创团队只有几个人,和我一样来自阿里。大家相互信任,愿意为了一个目标往前去拼,执行力特别强。”在回顾创业初期的压力时,张晖最感谢他那出身阿里的团队班底,“互联网创业最重要的不是技能,而是要有一种进步的思维。如果非要说阿里班底有什么过人的本事,那就是互联网化的思维方式。”
经历了艰难的推广期,2014年年初,同时有100个货主在“运满满”发布货物信息,张晖欣喜不已,当晚和团队喝得酩酊大醉。
雪球小时自己捏,雪球大了自己滚。以江、浙、沪、皖为原点,经过两年的稳步发展,“运满满”辐射的版图越来越大。今年6月,“运满满”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均设有分公司和服务网点,成功完成包括新疆、西藏在内的全国布局。
“根据持续的客户调研,平台的用户反馈非常积极,明显感觉到势头还在往前冲。前年的情况是‘没人碰’,去年的态度是‘不相信’,今年已是‘离不开’。”张晖自信地判断,“江湖格局已定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的信息服务,“运满满”如今有司机版、货主版两个终端。截止到2015年11月,平台上已汇聚了350万司机、50万货主,市场占有率达70%以上,已然成了长途干线货运O2O的第一品牌。
“互联网+物流”淘出数据富矿
创业公司能走多远,很大程度取决于创始人的性格和野心。
解决了货运物流“空返率”高、运力利用率低的问题,张晖还发现了这个领域新的富矿——物流大数据。
“以前,一个司机如果不知道价格、不清楚货物,配货的过程很痛苦,要么浪费几天时间趴活,要么就像只无头苍蝇乱撞。现在,我们可以告诉一个司机,你到一个货站,合适的价格建议是多少、配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。”
张晖认为,互联网是商业的工具,技术是互联网的工具,技术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和门槛。在他看来,“运满满”未来会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。
“一个车到了一个地方,我们的系统要迅速拉出这个司机的关系图谱:他的朋友圈是谁、他给谁装过货、他离哪里最近、喜欢装什么样的货、他的评价体系怎么样、他喜欢走什么道路、线路……拉出100多个细分维度,然后在云端运算,通过大数据处理,从而实现最科学的精准对接。”张晖这样解释“运满满”的数据技术处理。
在拥有大量用户群体的基础上,“运满满”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习惯和货运数据。现在,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设计demo,甚至靠数据做出产品决策,公司因此变得越来越理性。张晖相信,这也将对物流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。
“打到最后,货运O2O公司也会像出租行业一样产生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。”张晖说,他的目标就是成为行业标准的制造者,如同滴滴在出租车行业掀起的风浪一样,让“运满满”也成为在中国物流领域拥有极强数据能力的平台公司。
那么,“运满满”距离滴滴还有多远?根据最新的披露,“运满满”的估值已达10亿美金。
温暖在“资本寒冬”
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,经济寒冬的论断今年再次席卷中国。在不少人心中,资本寒冬的提法已经成为“新常态”,以至于有媒体声音预测“90%互联网公司会死于资本寒冬”。
反观“运满满”。2013年初创,首获滴滴打车投资人王刚注资数百万天使投资;2014年3月,完成光速安振中国创业投资基金A轮500万美金;2015年5月,获红杉资本领投、光速安振跟投的B轮数亿人民币融资;同年8月,获云锋基金重磅领投的C轮数亿人民币融资。今年年底,D轮融资即将启动。
融资路上顺风顺水。张晖表示:“我们对所谓的‘资本寒冬’毫无感觉。” 言语间底气十足。
众所周知,资本进行战略投资前,会提前考察这个行业到底是油田还是盐碱地。“整车货运行业就像一个天然油田,现在我们将它开发出来,一旦开始架设打孔,产出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。”张晖比喻。
过去,也有资本机构对长途货运产生兴趣,但始终在勘察、在观望,没有后续动作跟进。还有投资人放话,“货车版的滴滴打车要死掉几个,我们才敢去投资。”而“运满满”两年的实践,则给资本圈带来很大的投资信心。
除此之外,由于长途货运的业务模型特殊,编织的是全国一张网,十分依赖前期的布局基础。一旦这张网越结越大,产品壁垒也将越来越厚实,这样的门槛足以让后来者望而却步。
前段时间,“运满满”在平台终端上开发了一个论坛模块,第一天就涌出几十万网帖,百万级司机用户的规模和活跃度可见一斑。又比如,“运满满”和中石化、中石油及部分民营加油站合作,增添一个加油模块,司机到定点加油站加油即可享受专有的折扣。
商业化的粗浅尝试,效果令人振奋。张晖表示,凭借“运满满”的巨头地位,商业变现的想象空间将非常广阔。